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9-12 10:55 编辑
这是一个在某专业网站上发过的帖子,简单修改了一下,在这里重新发出。其中的观点不一定对,仅供参考,也欢迎指正。 我不是发烧友,至少不是合格的发烧友。二十年前曾经做发烧的学生,模仿着别人的样子购机、磨机以甚至小批量生产和上市销售,也做过渠道供应商,一干就是十年。但是自我评价,够不上地地道道的发烧友,按照发烧友的行话,也就是烧到38度吧。反之,十余年的教师经历,十余年的研究所经历,到后来近二十年的专业音响的工程经历。倒是更偏重于专业音响。 我与专家朋友们每每谈起发烧经历发现,竟然发现在专家队伍中,也存在相当数量的我这样的人。在做音响工程的时候,那些业主方懂专业音响的不多,可是业余发烧友可不少。于是乎,他们喜好用发烧友的眼光去评价你的音响工程。幸好我有点发烧的常识,交流起来还不觉得太困难。不管怎样,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还是想对专业圈里的朋友们谈谈发烧。
首先,专业与发烧有什么区别? 我个人理解,发烧是以听觉为最高目标,哪怕是理论上根本无法解释的事情,只要听觉上有效果,也去执着的做。例如:二十年前的音箱线大多使用动力线,没有专门的音箱线,后来从发烧音响开始,有了专用音箱线。还分出了不同传输线的纯度,是4N、5N还是6N的(铜线纯度的百分数代名词)。这恐怕是遇到最多的现象之一。记得二十年前,有一个很知名的国内专家,在会上就说:我不相信什么发烧线,论电阻率能比普通的铜线强多少,没有物理意义嘛。我并不怪这位专家,因为二十年前,发烧刚刚起步,人人都有认识过程。 到如今,专业领域的音箱线也大量使用过去发烧友的那种专用线(只是纯度没有追求到那种程度),国内的专业线材生产厂也习惯了几N的提法。有的厂家还开发出单晶铜线材,一下子把国内只能生产4N水平的线材,提高到6N,并在一些重点工程中使用。
说这个小小的例子,是为了理解一个发烧与专业在理念上的区别。为什么发烧领域对这件事接受的快,而专业却滞后了十余年?这就是先有实践还是先有理论的问题,发烧友是一个最勇于实践的群体,只要谁说哪个方式能改变听觉效果,无论理论上能不能说得通,都尽量试一试。我认为这一点是很可贵的,更是符合唯物论的哲学世界观,很值得提倡。 进一步说,我国的音响行业总是滞后国外那么多年一直追不上,也是应该挖掘一下世界观方面的问题了。不是吗?人家告诉你了这样更好,你却因为一时理解不了而不去用,怎么能快得起来。 发烧友是个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业余成分就注定了是个弱势群体,但是他们理念的先进性(我把坚持唯物论看做先进也许并不一定合适),催生了新事物的迅速出现,在追赶国外方面不可小视。
上面说的是理念上的区别,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如果还能看下去,我就接着说实践问题。 正是有了理念的追求,接下来就产生了勇于实践的风格。这里也举个例子:也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一个发烧友购置了 “高烧”器材(价值十余万元的音响,当时的十多万可是个天文数字),兴致勃勃的到处邀请“名人”去鉴赏,可不小心把功放的保险丝烧断了,于是急匆匆的按同规格买来换上。虽然器材能重新工作了,可怎么听都和原来味道不同。难道不同的保险丝会影响音质?于是乎又从市场上买来十余种不同品牌的保险丝作对比试验,之后把实验结果说给很多人听。听的人十个有九个说他是神经病,极个别的将信将疑。
我就是那个将信将疑的人。几十年的科研经历让我养成了从不用理论推导下结论的习惯,只有亲身试验才行。至此我也成了“神经病”,也找来一堆保险丝作对比试验,结果还真有差别。作为曾经是电子线路教师的我,第一反应是物理层面的解释,难道保险丝的电阻率不同而影响到音质?就此又找来许多电阻来试验,果然有区别,哪怕是零点几欧的电阻,也会感觉到声音的变化。这一“结论”在我的脑海中维持了十余年。 一天,另一位朋友(搞专业音响的)兴冲冲地告诉我,在音箱中换一小段高品质的线,就能大幅度改善音箱的音质。他用这种方法把一大批品质较差的音箱进行改造,结果赚了一笔钱。之所以把这事对我说是因为这种线是我在工程中剩余以后他悄悄留下的,而此时已经用完了。我的这种线原本不是这样使用的,原来的使用方式是将整条音箱线都更换了以改变音质。而我的这位朋友得到惊人的结果是不需要整条线都换掉,只要换上一小段就可以了。
这个现象一出,让我回想起十余年前的保险丝故事。既然在音箱线中一小段起了作用,那么电源线中一小段是不是效果相同的。事不宜迟,立刻投入电源试验!果真有效!于是乘胜追击,用各种不同规格的材料进行对比,以便取得最大化的结果。积累的许多结果说明,很多不同类型的线都有这样的作用。只是这些线的成本都很高,不过由于只用一小段,还是能够接受的。 在效果明显程度方面,对比Hi-Fi音响、专业音响、KTV音响等,作用最为明显的是KTV,演唱轻松程度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在十余个KTV工程实践中得到百分之百的有效。至此整理了较完整的实验报告,并申请专利(已授权)。
无独有偶,就在此时,远在彼岸的美国的AES世界工程师年会上,美国专家发表了类似的技术报告,并对我国的与会者说绝不转让中国这项技术。我对与会的朋友说,不用转让,中国有自己的专利,他们想来中国还不行呢。 这件事说明,国外的工程师(而且是AES工程师)都具有发烧友的理念与精神,国外的发展速度怎么能不快。我就向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老师们说,国外的专业人士,比我们国内发烧友还要发烧。国内的发烧做法,大多来自国外,只是国内的专业领域常常为了那个浅显的认识能力而拒之门外,倒是发烧友首先接受下来,再慢慢的影响专业人士。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坐不住了,这不是打击一大片吗!可是我每每对老专家们说这些,他们是坐得住的。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