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音响工作室

标题: 转:关于数码流文件重播效果的忧思 [打印本页]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7 10:24
标题: 转:关于数码流文件重播效果的忧思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7 10:26 编辑

    说起数码流文件的播放,我本人应该算是关注比较早且比较多的烧友。这么多年来,无论是pchifi还是数字播放器,下至4,5千上至10万的各类产品听过不下15台。在把玩这类产品时我一开始就认为cd抓轨并不是表现此类产品真正素质的片源。因为抓轨的质量和不同机器抓轨时的或多或少的信息量流失那是那以避免的。而我主要关注的高规格数码文件(包括国外唱片官方网站售卖的真高清文件)播放效果,就风格取向而言,不同产品各有各特色。但就声音素质而言,与其接近价位的一些经典cd机型号相比,密度,频宽都一定程度上的超越cd机。但最最无法超越CD机的一点——音乐灵魂的呈现。与中高端cd机相比,数码流器材播放高清文件仿佛被某种东西束缚住,表达音乐时相对缺乏灵气和深层次情感。这个问题无论是国内的那几款万元级中高端数播,还是bladelius embla,weiss界面+解码,甚至是linn的顶级kds,与其相近价位的知名品牌cd唱机相比都在这方面明显逊了一筹!而一般的pchifi,在仅仅做简单内部优化和供电的情况下,声音甚至连密度和频宽都要明显输给同级别唱机,也更加容易出现平面化和机械化的倾向。

        我最近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根本瓶颈到底是出在哪里?dac部分么?我认为不是的,因为我试过的多台播放器的dac部分接pro2转盘时的效果都是可圈可点的,有些甚至可以用出色形容。但在更高采样规格的文件播放上反而在关键点上弱于cd?我想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出在数字部分。是音响固件对声音的调教需要进一步成熟完善?还是数字部分的设计与调教对于hifi音响的苛刻标准还远远不够?亦或是源文件数字传输的方式还有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或者还有我这个对技术基本不懂的烧友无法揣测到的其他因素?.........

      高采样率的数码流文件播放无疑会成为未来音源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但画龙的最后一下点睛何时能让飞龙火起来?谁又能最后捅破这一层窗户纸呢?这个帖子抛砖引玉,欢迎各路高手谈谈自己的见解。



http://www.jd-bbs.com/thread-5732662-1-1.html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10-27 12:25
除了老凌以外,中国大多数cd的解码器都做不好,还做什么数码流器材?说中国数码流器材声音不错都都是讲的hifi。中国数码流器材大多数相当于小电脑,没什么好声音,不要相信网上瞎吹。先把cd的解码器做优秀了,再做数码流器材是非常轻松的。
作者: 章煜    时间: 2015-10-27 12:45
musichina 发表于 2015-10-27 12:25
除了老凌以外,中国大多数cd的解码器都做不好,还做什么数码流器材?说中国数码流器材声音不错都都是讲的hi ...

国内的解码,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山永活的解码。CD机的话可能我接触的不多,碰到的基本效果都一般般,大多数电平都做不到标准。。。。。。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10-27 15:57
中山永活的解码,没怎么听说过。新德克的解码性价比非常高,音乐味也不错。可惜没听过20周年解码器,也不知道有多牛。反正我觉得进口品牌起码2-3倍价格才能与新德克的解码比比。新德克解码dac5是起步,低于这个型号的可能声音就一般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10-27 17:25
musichina 发表于 2015-10-27 15:57
中山永活的解码,没怎么听说过。新德克的解码性价比非常高,音乐味也不错。可惜没听过20周年解码器,也不知 ...

其实很多发烧的东西如果用中医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去看一个表象。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7 17:25
杨师傅那里不就是吗,新德克二十周年的 转盘 解码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10-27 17:46
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5-10-27 17:25
杨师傅那里不就是吗,新德克二十周年的 转盘 解码

杨哥转盘是20,解码与我的一样是5。现在5估计二手只要一千多了吧。哈,后面的烧友更有福啊。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7 19:16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8 09:04 编辑

这转盘还不用配套的解码和前级 ,有点不理解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10-27 19:27
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5-10-27 19:16
这转盘还用配套的解码和前级 ,有点不理解了。

不是配套,是一个产品系列。这通常是厂家的常规动作。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10-27 22:06
我以前也玩数码无损的东西,主要是听耳机方便。对比过各种无损压缩文件,只有wav是与cd一样的声音。压缩文件必须解压成wav才好听。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我是知道原因的,网上我查了一下,居然没人说得出原因,可见发烧友也对此研究不深。后来再听新德克dac5的声音,非常牛,那就没必要玩数码流了,除了省钱,没什么音乐的陶醉感,所以彻底放弃数码流这个东西。我要的是音乐的感染力,目前数码流还不能给我。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8 09:06
有烧友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cd与数播 本质一样的,只是多了机械部分。按说,cd的转换环节更多,数播更简洁直接,应该后者声音更好才对呀,然而事实是相反,这有是什么道理呢?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8 09:26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8 10:29 编辑

突然从哲学角度考虑是否有了答案:水至清则无鱼。阴阳鱼的图案就揭示出世界宇宙的本源是对立统一的,同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于清楚与模糊这对矛盾来讲,也是这样。过份追求量上面的细分,也会失去整体上面的模糊,而那份模糊是不可分不可失去的精微东西,这种东西对于艺术是生命。最简单的就是模糊带来想象,带来朦胧美,这样还有牵扯到人类的审美心理。
那么,我们要得到鱼在水里嬉戏的灵动场景,则不可以让水至清。我们要得到鲜活的充满灵动性的好音乐,则需要放弃过分最求高解析力,放弃简单的逻辑和数学思维。因为这种思维对于艺术来讲是行不通的。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10-28 10:10
为什么数码同轴线声音都有很大区别?为什么转盘换电源线声音有好大变化?这个都研究不出结果,那些做解码器的厂家要出好声,只能碰运气,烧香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10-28 10:21
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5-10-28 09:26
突然从哲学角度考虑是否有了答案:水至清则无鱼。阴阳鱼的图案就揭示出世界宇宙的本源是对立统一的,同时是 ...

雾霾终于散了,不容易啊。祝贺了。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10-28 10:32
从哲学角度考虑是不对的,是无解的, 只有瞎猜。物理的东西还是从物理角度分析、解决。现在解决不了,证明还有秘密未发现。数码再好也是无限接近模拟,数码有数码的优势,好复制,便宜,相当于快餐。对于我这种对快餐不感冒的人, 听老凌的dac已经觉得很好了。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8 10:47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8 10:49 编辑

这样讲绝不是完全放弃技术,放弃指标。而是适度,中庸。因为任何偏颇极致的追求都要付出极致的对等的代价,成为一种不平衡。到头来极致的追求得不偿失。
任何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哲学做指导的。哲学解决的是树根问题,技术知识解决树梢问题。哲学决定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10-28 15:32
哲学是把握大方向的,具体问题还是要物理学。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10-28 20:43
从哲学的角度考虑音响,应该音乐性第一。音响是听音乐的,当然音乐性第一,从哲学找答案非常容易。hifi是实现音乐性的手段,可惜hifi的手段还不完美,所以音乐性总是欠缺。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9 08:42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29 08:45 编辑


其实我们追求高解析力的愿望是没有错的,如果能如意当然更没问题。只是,我们追求本身的技术手段和环节同时带来了更大的失真,结果也就事与愿违了。这时候会发现,不那么追击求极致,倒是已经得到了极致。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10-29 09:06
在现有条件下,适度中庸是没错。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我们是消费者,不是研究技术的,在金钱不多的情况下,追求音乐性,适当放弃音响性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9 10:23
完全赞同!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10-29 12:15
其实并非单纯放弃所谓音响性音乐性,而是要回归其本来的统一性。当然,放弃其统一性而去玩自己的主观音响性也是一种玩吧。哈哈,支持各种不同的玩法。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10-29 12:24
曾经就听某大烧要追求比现场还现场的音响。说真的,这音响发烧就是发烧。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0-29 17:18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0-31 11:22 编辑
胡敏强 发表于 2015-10-29 12:15
其实并非单纯放弃所谓音响性音乐性,而是要回归其本来的统一性。当然,放弃其统一性而去玩自己的主观音响性 ...

要回归其本来的统一性。

这句话要顶的。问题是已经不可能了。这相当于把现场这面镜子,经过很多环节打破了,让后经过很多环节再重新复原,可能吗?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法做到零失真!且不说其他,就箱子本身来说,不分频不行,分频更不行。分频越多,相当于镜子打碎的越厉害。越无法复原。
在这个前提下才无奈的有取舍。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10-29 19:46
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5-10-29 17:18
要回归其本来的统一性。

这句话要顶的。问题是已经不可能了。这相当于把现场这面镜子,经过很多环节打破 ...

所以是回归,不是回到啊。回归是一个方向问题,方向错了就一切错了。方向正确就有希望,余下的就只是程度问题了。程度可以通过努力而越来越靠近原始的统一。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1-1 21:33
电流与信号的时序不可以打乱,更不可颠倒。这点应该是决定高保真还原的关键。但做到这点事非常非常困难的。光是表面的硬件就不易办到,更何况还有微观内在的时序。
看看现在的器材,无论多贵的,极可能根本就没有这种时序观念。通电都响,但时序不同,声音是完全不同的。
只要是电流和信号经过的地方,都存在时序问题。这也可以解释,同一部器材,只是将里面原件和线材的方向调正确,声音都会很不同。

作者: liugp    时间: 2015-11-2 11:42
某宝上的丁丁调音9018DAC怎么样?各位有什么推荐,拷了2T的无损音乐,没有解码器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1-2 12:45
我当初也是为此费了不少心思,本想收个二手新德克dac5 ,最后收的是全新 新德克dac8,三千多,感觉非常值,经过一番调整,很是满意。

如果一定要电脑播放,那就一定usb转同轴。软件就用foobar.0.8.3 版本,参数设置能关的关掉,不用dsp等,最简单的方法。

解码非常重要,真不是谁都可以搞出好声音的。还是谨慎点。
作者: liugp    时间: 2015-11-2 16:56
谢谢指点,DAC8听着怎么样?USB转同轴有什么建议的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1-2 18:02
其实这些前面的帖子有挺详细的介绍。dac8非常满意。只是所有器材都直通保险,换了老凌的端子,用老凌的焊锡,所有压接都焊接,包括线材。那效果是呵呵,不试试是永远不知道的,通完了是永远不可能回到从前的。 带保险的声音是不自然的,经常听通的,就听不了不通的。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1-6 08:50
某烧友的观点:
讨论到现在, 我想是否可以归结几点:(在同样的解码、功放、音箱、环境等情况下)
1。 数字播放比 LP、CD播放更方便。包括传输、存储、重放。  
2。96K/192K的数字文件(非从CD抓轨的),信息量比LP、CD大。无论是从文件大小,还是实际听感上,我觉得很明显的。
3。数字播放和 LP、CD有不同的听感,至于说那个更好,是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的,即你喜欢那种听感,你认为那个更好,这完全是主观的。这只能作为个人喜好标准,不能作为公共标准。太多的争论就是把主观的东西拿来进行PK了,我们应该清楚,主观的东西是不可能统一的,没必要争论。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11-6 08:50
1.拿主观的东西进行pk,没有结果和必要,这是认可的。但是音响的目的是听音乐,揭示音乐的艺术魅力,这里面有主观的东西,但不完全是。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乐手的水平有高低一样。
2.lp也许是目前最好声音,即便将来不是了,但模拟原理的结果一定是最好声音。换句话,最牛B的声音只能出自模拟原理,而不可能出自数码原理。就如同最牛B的图片依然出自胶片。

3.说数字可以调整成模拟,或者数码图片可以调成胶片效果。这只是大概搞出模拟的意思,绝不是真正的模拟效果,也不可能与真正的模拟片子相提并论。因为不自然,仅此一点就判死刑了。一切艺术唯真唯美,人为做作、弄虚掺假是艺术的死敌。那些后期修出来做出来的图片跟艺术沾边吗?毫无价值。
4.对于艺术而言,数据分析不能没有,也需要重视,但音响不是数据指标决定论也是共识了。有人说,音响本身是技术,不是艺术,只是播放的音乐是艺术。所以对于音响设计无需考虑艺术,更不能当艺术去对待。只管当作电器设计制作好了。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品,都无法抛开哪方强调哪方。任何当家电设计制作的音响一定是只会响而已,放出的音乐一定跟艺术不沾边。
这里面一方面有测试方法手段本身就不完善,不能揭示声音好坏的问题。也有,纯理工思维,纯数学思路,纯逻辑推导等 根本在艺术上行不通的问题。





欢迎光临 凌氏音响工作室 (http://lingsaudio.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