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音响工作室
标题:
发烧的人盲目崇洋对吗?
[打印本页]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7-7 10:13
标题:
发烧的人盲目崇洋对吗?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7-7 10:23 编辑
单独拿功率放大器来说,中国为数不多声数的过来的几个牌子、比如*逸、*德客、*颂、*之声等等吧`````大家对这些功放的认同度有多高?如果是你,在你心目中位置在那里?你对这类模拟晶体管放大器的控制力评价和音色、音质评价又是如何?说实话,我喜欢欧洲机,不论是音源还是放大器,不是说瞧不起咱中国人自己的产品。
首先:很多英国设计的功放都是小功率的输出,比如朗泉、NAIM、DENSEN等等......朗泉4330的功率实际只有50W/8欧姆每声道,DENSEN B100合并级的功率也只有60W/8欧姆而已。可以说这些功放的推力都是一般,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控制力很差,我认为还是和功放的设计原理有关系,英国人注重音乐的细腻表现,所以打开多数欧洲机器的内部来看,你都会很后悔,“简单的几个电路,每声道至多不超过2颗电容的设计。”理念如何?我想就是用精配的元件和最简单的电路来保证最小的失真而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
最主要的一个细节,好的晶体管电路,基本上可以做到前级到后级的低内阻输出,甚至可以做到无内阻,这样获得的音色即细腻,控制力有相当受用。
其次:中国的很多功放里面的用料其实都很不错,火牛、大水塘、高档次的滤波电容,密密麻麻的元器件。每声道恨不得弄10颗电容给你,功率不做足200W/8欧姆都绝对对不起自己。其实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掩盖本身电路设计的上缺陷(也别说咱崇洋)。为什么?在你眼花缭乱的欣赏国产放大器的工艺的时候,
只有设计者知道,那些密密麻麻的辅助电路都是为了纠正主电路的缺陷而弥补用的。用老百姓的话说,没玩明白,所以要掩盖缺点。
看到这里好多人会明白了,吗的老外用成本几千的东西调出来好声音以后拿来骗中国人,但是你不服不行啊````欧洲人把小功率的功放,控制力上做的也不简单了。NAIM、LINN他们和马克、KRELL是不是有本质的区别?
看完我的个人看法以后,大家请留意曾经一个欧洲人在音响展上和我们中国发烧友的对话,的确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熟虑。
你们中国的电子管功放做的不错,我比较喜欢,从听感上很接近我们欧洲晶体管放大器的音质和特色,对于消费者(烧友)来说,是易事,中国产的晶体管功放我们仔细的听过,也去工厂里参观过,但是结果我们很不满意,在我们欧洲,设计一台功率放大器的电路,我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想法,到样机,我们自己要经历一个体验过程,然后我们可能找10个发烧友或者是录音工程师来听(每个人给2万欧元)。这是一个检验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听众的意见,然后我们会把这些意见形成我们要改进的措施,对“对象”进行修改。修改好以后,我们会再请人来听,直到满意,成品机才可能定型。也就是一个成功的电路设计出来到投产,这个过程我们计算最少需要四年时间。这种态度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我们自身负责。
而中国的工厂就是用规模很大的劳动力,用电子元器件和不够成熟的电路在做“拼装”。一台机器的利润也少的可怜,今天同类产品的价格下调了50元,那么另一个品牌马上换个电容,机器价格下调80元,这种态度只能在你们中国见到,吃亏的其实并不是生产功放的资本家,其实是消费者(烧友)在被自己欺骗。我们的机器卖的价格昂贵是有道理的,每一台成品机上已经含了设计成本和开发成本,而中国的机器,只有广告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和微薄的利润。
看完上面的一段评价,作为中国人,作为消费者,你会怎样想,说实话,这个帖子我很不愿意发。但是作为赚钱不容易的中国百姓来说,你们的钱来的不容易,不要去为了几十元几百元,去逼着商家、工厂降低成本了,真正吃亏的是我们自己```(摘自网上评论)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7-7 16:41
有怎样的消费市场存在,就有怎样的消费商品供应。而对于我个人来说,器材只分是不是“旋律器材”,不看国内国外区分好与差。正如音乐没有国界一样。对于不喜欢不理解音乐的人来说,音乐就是对牛弹琴,那么,器材当然是用来看的,自己看,同时给别人看。
欢迎光临 凌氏音响工作室 (http://lingsaudio.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