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音响工作室

标题: 宝华805S升级简报 [打印本页]

作者: 有钱途    时间: 2015-6-16 15:14
标题: 宝华805S升级简报
本帖最后由 有钱途 于 2015-6-16 22:22 编辑

    因为箱子的主人是本地烧友,上网发帖交易一应事宜通通委托我,所以向大家汇报打磨升级情况的也是我。凌总说要单独开贴介绍箱子改造的情况,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朋友系统的情况和回来试听的初步感觉吧,其他请凌总补充。
    我的朋友老胡与我相识十年了,从认识他起就是这对箱子。当初他用路遥1072CD机、38度5的信号线、音乐传真A5功放、八达喇叭线、随机电源线,汹涌的直冲胸口的低频,尖利刺激的高频,听得我这玩土炮的初烧一愣一愣的,惊为天籁!其后老胡陆续升级,他是个虔诚而狂热的古典发烧友,每次升级都是倾尽全力。他属于对细节要求完美的人,不管是对系统的线材、避震这些搭配的细节,还是对音乐重放细节的追求。老胡的口头禅:真实的乐器演奏是最美的,系统越接近真实越好。老胡的器材都是HIFI性比较好的,加拿大EMM的CD机、丹麦维达斯的功放,SA的脚架、SYS器材架、晶彩老二和NBS黑珍珠电源线、范登豪老款旗舰平衡信号线、瑞士VOV喇叭线。自从上次805和我的601比较之后,老胡被打动了,805的音乐性和HIFI性几乎是完败,声音干涩粗砺,细节和质感都不好。在我的怂恿下,把箱子发到凌总处,随后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波折,差点直接又发回来了。这个具体情况留着凌总来说说吧。      箱子经过凌总的打磨,风格没有大的改变,但是整体变得细腻,高频流畅性和乐感、中频饱满度、低频的结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声音变得动听。这次的升级花费不到两千,老胡直呼太值了!由于我这里是用AV功放试听的,拿到他的系统差别可能会更明显,等他给我详细的听感我再多聊聊。805的低频量感非常足,声底比较厚,相比601,声音的精致度和旋律的表达还有一定的距离,也是受单元和整体设计的影响。但在凌总的辛苦调校下,朋友的打磨目的基本实现,我也比较欣慰。现在我周围的朋友也开始认同凌氏的产品,好东西一定要大家分享,不是吗?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6 18:00
期待分享心得体会。尽管成本高了点,但有提高就有希望。祝贺。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16 22:46
还不如把原装805卖了,直接买601来的方便。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7 07:07
改造805是彻头的发烧,直接601是彻头彻尾的发烧。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17 16:19
我10多年前听805就不喜欢,原因就是那个低音喇叭,永远出不来细腻的中频。所以后来买喇叭,都不敢买类似喇叭。由于自己没有好好对比申仕宝8545皱皮振膜的,名气太大,觉得作为发烧友没玩过,说话没力。就弄过一对玩玩,听过那个声音,真是后悔呀,中频超级垃圾,比805的低音差太远。不知道那些发烧友耳朵是不是有问题,都说8545好。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17:44
有前途老弟已开贴谈升级805S,我就不另外开贴了,接着凑热闹吧。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17:52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9:15 编辑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现已停产的B&W805S,几年前售价2万多一对,现在二手价也要1.5万左右。目前相同外观的805D售价3.5万左右。箱子外观和内部工艺包括包装都无话可说,赞就一个字。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7 17:55
那一定是因为BW的喇叭单元已经把基调框住了的缘故。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7 17:57
凌君彦 发表于 2015-6-17 17:52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B&W805S,10年前售价2万多一对,现在二手价也要1.5万左右。目前相同外观的805D售价3.5万左 ...

声音是否很厚很蒙很甜。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18:02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8:50 编辑

这箱跟我10年前出手的老款805相比,低音单元相同都是黄色防弹布盆,特点就是低音饱满异常,中音也厚实,初给人感觉是这6寸半单元有如此的能量啊。箱顶上的金属膜高音也没变,只是按旗舰鹦鹉螺的风格改了样式,外观特别给人联想,也的确漂亮了。但就我的印象,两款箱声音很接近,新款在声场定位和营造上更胜一筹。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7 18:02
发烧友要走出发烧圈这个迷魂阵非常不容易啊。所幸805的主人勇敢地走出来了,并且幸运地走进了旋律的音乐殿堂。可惜的是我们身边还有相当多的发烧友还在“长征”路上挣扎着呢。难道是担心手里的洋玩意难出手。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18:10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8:42 编辑

有前途老弟说他的好友胡先生用此箱快10年了,自从听了我的601箱后就对805S开始不满意了,早在3个月前他电话里诉说了不满:没有中音,声音不连贯,发闷,特别是没有601那样的音乐感,听音乐没有感动等等。要求我为他升级。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18:24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8:43 编辑

拿到805S我首先用LMS对其进行1米/1w的标准测试,这就是它的幅频曲线和阻抗曲线, 按行业的标准来衡量,这个频响曲线的确是很难看的。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17 18:33
这个频响曲线非常不好,是在消声室测试的吗?感觉像普通房间测试的,相当不好。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18:37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0:27 编辑

看到这曲线让我纳闷:800Hz到4kHz之间是个凹槽,这可是最重要的声音频段啊!不可思议,难怪用户说中音薄弱,声音不连贯,图上可看到有10dB的坑谷落差,怎么连贯呢?阻抗曲线基本正常,但前一个峰高了点,倒相孔稍短了些。看到此箱的官方技术指标,分频点是4KHz,如果真这样,那就说明低音喇叭中频不行,真的如此吗?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7 18:44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5-6-17 18:46 编辑

这个曲线的听感是否是低音和高音偏多。如果是分音在4千赫,那么这样的曲线可能就是人为故意的,低通电感增大点,箱体容积大点,倒相管短点。听凌总详细讲讲。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18:45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7 18:46 编辑
musichina 发表于 2015-6-17 18:33
这个频响曲线非常不好,是在消声室测试的吗?感觉像普通房间测试的,相当不好。 ...

普通房间测的,一米处,非近场,低音频段曲线不作数,大致参考,但500Hz以上是准确的,否则就不是LMS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7 18:48
凌君彦 发表于 2015-6-17 18:45
普通房间测的,一米处,非近场,低音频段曲线不作数,大致参考,但500Hz以上是准确的,否则就不是LMS了。 ...

这到也是,但是1K到5K就很不正常吧。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18:50
胡敏强 发表于 2015-6-17 18:44
这个曲线的听感是否是低音和高音偏多。如果是分音在4千赫,那么这样的曲线可能就是人为故意的,低通电感增 ...

胡版猜对了一半,容我吃饭去了,大家也散了吧,后面再继续开扒805,哈哈。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7 19:51
凌君彦 发表于 2015-6-17 18:50
胡版猜对了一半,容我吃饭去了,大家也散了吧,后面再继续开扒805,哈哈。 ...

吃过晚饭来继续猜。是喇叭单元震膜偏重,导致低音量感大而速度慢。或者高低单元在分音处的相位配合有偏离,或者就是反相干扰了。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17 20:30
宝华的设计师一直吹自己多么nb,旗舰800多么好,难道故意把805搞得一般,逼别人去升级到800,这样就可以大发一笔。一般只有旗舰是公司的实力,其他中低档都是阉割货,所以805的声音一般。这个价格对于老外不贵,但是对于中国老百姓就很贵了。
作者: 有钱途    时间: 2015-6-17 20:43
本帖最后由 有钱途 于 2015-6-17 20:46 编辑

800也听过了,一个尿性。长沙一个烧友家用金嗓子旗舰CD,全套超时空线材,精神前后级。当时很诧异,这么高档的器材,这么木讷呆板平庸的声音,怎么可能?我们还把症结归罪于金嗓子,认为是小日本不懂音乐,NND,现在才知道,玩宝华不是罪,而是一个让人心痛的误会,可惜了十来万大洋!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22:03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0:28 编辑

回来,继续。前面说到怀疑低音单元频响不够,加上单独听低音和高音单元都是没有音乐感的,曾经有过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的想法,一度想放弃不搞了。跟胡先生商量,要他卖掉这个805S,直接用我的601算了,但他还是希望我能想想办法。于是我又继续搞下去,以提升中频为主要任务,决定单独对喇叭做测试,结果令人大出意外:频响没有大问题啊,高端最多可达10KHz!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22:16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7 23:55 编辑

看到这个结果,我脑子里马上就意识到,原箱的分频器是故意在压低中频,有意让低音和高音突出,而不顾HiFi甚至监听音箱的基本要求,这是要讨好哪些人的耳朵呢?20年前手提录音机,眼戴蛤蟆镜,身穿喇叭裤的“潮人”和“嬉皮士”们也许喜欢这种两头翘中间低的声音,莫非宝华的设计师就是那个时代入行的?答案未知,但匪夷所思。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22:24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9:00 编辑

这是原箱的分频器,除了一个保护高音模块外,一个电容一个空心电感,6dB分频结构,这也是我喜欢的。电容还是找德国MCap专为宝华定做的,价格肯定不菲,电感也是很粗的铜线绕制,电路板的工艺很好。但电容和电感均无音乐感可言,死气沉沉,我只有叹气的份。[attach]355[/attach]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22:48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9:08 编辑

分频器电感1.7mH,电容4.7uF,很显然,电感偏大了,分频点根本就不是4kHz,而是2.8KHz,这样就过早地削减了1kHZ后面的声音,高音又接不上就形成了800HZ--4KHZ的凹槽,这个情况对于一个世界级名厂名牌的设计师来说不可能不会测量和察觉,而是有意为之的。可能他或者主事者认为这样出来的声音是能讨好大多数人耳朵的,是可以大卖特卖的,因此不惜成本大量用于箱体设计生产,单元大批订货,模具大手笔制作,下大力气搞广告销售推广,一切都围绕商业模式运作。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也会有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声音,因为没有饱满优质的中频支撑,音乐的灵魂就不复存在或很弱小,情感也就不容易打动聆听者,剩下的只是张牙舞爪的躯壳而已。新近的B&W 805D是否有改进?这要听过才会知道。反正805S真的要改了才好听,恐怕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意见。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6-17 23:00
不知道,继续用原装单元,凌总可以调出什么样的声音。问题到底是在 单元 还是单元的设计使用上面。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23:22
升级就是改造分频器,原单元还要用啊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23:35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9:10 编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为了提升中频要减小电感,同时为了对原低音过多过厚进行可控,提升反应速度,决定要用美国铜箔电感,电容也要改变,用油浸电容增加韵味和音乐感。经过人耳加仪器的反复调整,最后定为0.82mH铜箔电感和3uF油浸电容为最佳搭配,电感值比原箱的少了一半多,令人不可思议。连线则继续使用胡先生早先摩箱的昂贵的丹麦杜兰金银合金线,这种线在有钱途朋友的特制601箱中也有,看来他们真的是为求好声而执着的发烧友啊。以下就是我制作的分频器,外观虽不如原机的,但对症治病是有特效的。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23:41
分频器装入箱体了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7 23:43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00:29 编辑

最后用仪器测试的频响曲线(测试条件没有任何改变,包括麦克风位置),可见中频已经起来了,实际听感也是大大提升了,至于音乐感由于加入了旋律铜箔和油浸电容而也有明显改进。至于其它改进和变化交由用户去慢慢体会。至此,升级告一段落了,留下很多感慨和体会。谢谢有前途和胡先生对我的信任,能好好地享受音乐大概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愿望。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8 07:04
看改造后的曲线,目前的805,声音比原来要提高一大块。至少乐器的质感上要真实许多了。小提琴的木味也出来了些。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8 08:28
是的,中高音频响在正负2.5dB左右,这是很不错的结果,至少达到了监听箱的基本要求。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8 08:41
当然,频响曲线不能代表声音就一定如何,某些伪技术派正是利用这个曲线来忽悠大家,但好的声音一定是建立在好的指标基础上的,这点也无容置疑。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8 16:03
凌君彦 发表于 2015-6-18 08:41
当然,频响曲线不能代表声音就一定如何,某些伪技术派正是利用这个曲线来忽悠大家,但好的声音一定是建立在 ...

是的,用指标,用材料,用参数等等仅仅是用眼睛看的东西来忽悠中国发烧友的也非常之多。所以,真正学会听才是根本,真正用心爱音乐才是根本,真正懂得好声音,这样才有独立判断能力,才不会用眼睛去看音响,最终不会被人骗。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8 16:06
发烧圈如此这样的“经典”、“名牌”、“大牌”还非常多,再加上发烧本身的学问又非常艰深,发烧友要想真正取得好声音,真正不被欺骗,确实也非常困难。但只要多虚心学习,多真诚交流,就一定会取得真经。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6-18 16:13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6-18 16:15 编辑

哈哈,我看到信号线上的线卡子了哟,那东西最好直接剪掉焊接,会有明显的提升的。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8 18:10
本帖最后由 凌君彦 于 2015-6-18 18:21 编辑

原箱就带有插卡,换线方便,这是宝华的标准工艺。要焊锡,自己买回箱子去随便怎么折腾吧,只是你要出手时有本事还原吗?
作者: 凌君彦    时间: 2015-6-18 18:18
今天接到浙江一个经商朋友的电话,他要求我为他生产的音箱设计分频器,我问他要求什么样的声音效果,他说,当地人喜欢低音多,高音清脆,层次分明,我联想到才改造的805S,说明宝华设计师那样调音还真是有他的道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爱好,多卖产品,真的无可指责,也印证了我前面分析的理由。人家不傻,心里明镜似的。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18 18:30
是的,所以我们活动时也经常谈起一些发烧友的爱好趋向,也确实,一台均衡器,一台大功率放大器,一对大口径落地音箱,就可以有自己需要的最好的效果。发烧真的太累,需要明白的东西真的太多太深,哪里有这3大样方便轻松就搞定自己需要的主观声音。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6-18 19:02
凌君彦 发表于 2015-6-18 18:10
原箱就带有插卡,换线方便,这是宝华的标准工艺。要焊锡,自己买回箱子去随便怎么折腾吧,只是你要出手时有 ...

哦,等于换了新的分配器,如果出掉再换回去。原版都听十年了,新版大概不会出了吧。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6-19 19:28
凌君彦 发表于 2015-6-18 08:41
当然,频响曲线不能代表声音就一定如何,某些伪技术派正是利用这个曲线来忽悠大家,但好的声音一定是建立在 ...

凌总这话说的好,真正的音响科研人员应该是这样的,不可完全依赖技术指标,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个人的听感。两相结合,找到二者 的 最佳结合点。
作者: 有钱途    时间: 2015-6-19 21:04
估计这对箱可能不会出了,老胡说HIFI箱升级后留作AV用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6-19 22:13
如果不准备出了,那就一个压接点都不要,可以提升很大的。
作者: 章煜    时间: 2015-6-19 23:40
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5-6-19 22:13
如果不准备出了,那就一个压接点都不要,可以提升很大的。

很大的误区,你保证你的线材很搭这个箱子?你开了一扇窗户,却把整个房间给封住了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5-6-20 06:52
不需要换线材的,如果要换线材,肯定要试听选择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21 17:24
有钱途 发表于 2015-6-19 21:04
估计这对箱可能不会出了,老胡说HIFI箱升级后留作AV用

其实改造前的声音更适合AV用吧。看来老胡的HIFI箱应该在601或者作品12号提琴木这两款书架音箱里选择了。都是非常优秀的用来真正欣赏音乐的,而且对房间的处理的要求更宽松。大音箱对房间的处理非常难。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22 11:39
805可以复原卖了。我猜他可能原来以为宝华的单元可能比601的好很多,毕竟是进口货,防弹布的,比普通纸盆好很多。高音是鹦鹉螺的顶级设计,可以买10个魔雷29,声音肯定更好。这么高素质的单元,再经过老凌改造分频器,声音肯定比601要好。但事实不是预想的那样,改造的人肯定没想到。喇叭的技术很高,不一定就对音乐重播100%有利。关键是单元旋律感好不好。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22 11:49
我最近对纸盆研究了一年,发现纸盆的技术是人类根本无法超越的技术。关键是纸盆里面的纤维和看似杂乱的纤维排列,是巧夺天工,对声音重播极为有利。用碳纤维和防弹布是模仿不出来的。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22 11:58
许多人以为纸盆便宜,总以为它低档,无所谓。纸盆里面的长纤维,纸浆里面的纤维排列,纸浆干后,四个方向的受力非常均匀,这些比碳纤维盆好的多。碳纤维盆只是受力比纸盆大,大力型纤维,没有纸盆的纤维灵巧。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22 12:04
大自然有许多巧夺天工的东西,我们还没有超越,必须保持敬畏,不要因为价格低就说他不好。纸盆还有一个优点是,材质的天然声音与木质乐器非常接近,是天然乐器重播的最佳选择,其他材料模仿不了。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22 12:16
说实话,我以前也看不起纸盆,都是广告害的。经过pk,几种材料盆都败给纸盆,我才开始重视纸盆。并不是所以纸盆都好,肯定工艺好的优秀。纸盆里面掺羊毛,碳纤维,并不一定好,这些纤维比不过纸的长纤维。都是国外广告骗人,为了提高价格。现在你看,国外还有用羊毛的吗,声音不好,淘汰了。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22 13:11
棉花也是长纤维,但是也不能做纸盆材料,显然大自然中做纸盆的材料也就那么几种,人类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所以还是珍惜现在的纸盆。碳纤维,防弹布,适合做纯低音喇叭,但是现在他们有新对手,铝盆,陶瓷盆做低音非常猛,有力。中音似乎还没有更好的材料。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5-6-22 13:14
纸盆并不完美,但比他更好的,很难开发,继续等待。
作者: 有钱途    时间: 2015-6-29 11:24
胡先生由于CD机出了问题,今天才真正在自己的系统上听到升级后的805,他打电话说和在我那里的听感基本一致。改善最明显的是中高频,水润,有光泽,高频延伸和解析有极大提升,弦乐和人声变得非常有感情,总体很满意,再次感谢凌总的辛勤付出!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5-6-29 18:50
祝贺胡先生拨开发烧迷雾终于遇见旋律。从此有音乐相伴就是幸福的人生。




欢迎光临 凌氏音响工作室 (http://lingsaudio.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