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音响工作室

标题: 某高烧的话隐含着大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7-24 11:31
标题: 某高烧的话隐含着大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7-24 14:55 编辑

转避震梁前辈的金句:音响是极端私人化的东西。同一部器材,你与我的使用经验、心得、方式和感觉都绝不会相同。同一张唱片,在不同的系统播放,音色、音准以致音效定不尽同,甚至相去甚远,试问何以为真?同一套音响组合,在不同的聆听环境之中,表现绝不相同,甚至差以十万八千里。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7-24 15:04
如果所谓的高烧都认为这些是正常的,那我可只能认为,脑子烧坏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7-24 18:42
那么就编造出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来欺骗发烧友。真正的音乐没有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7-24 18:45
真正的音乐哪里去了?          不急,有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7-24 19:24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7-24 19:29 编辑

倒是说出了残酷的现实,发烧音响之所以是暴利,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造的不靠谱,买的更不靠谱。试问谁又不是掏学费玩过来的?所谓音响就是有极强的个人特色,自己觉得满意就是最好之类怪论成了公论。假作真来真亦假,怎一个 乱 字了得。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7-24 19:37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7-24 19:42 编辑

这里面再次证明了我的一个观点,就是因为:同一张唱片,在不同的系统播放,音色、音准以致音效定不尽同,甚至相去甚远......
我提出,挑选和设计音响,不仅要用人声试音,且特别要从调式音高 音色方面辨别是否准确。因为,系统很可能变成 调音台,随意改变音色音高等,而这些是设计者无意中完成的。
当然,这对挑选和设计音响的人提出了高难度的要求----需要掌握较为专业的音乐知识。最后又是绕不开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没当面听过某人的演唱,你咋知道她的声音是否播放得对呢?
发烧,单是有钱就能玩好的吗?呵呵,不行的,很难啊。更何况设计呢。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7-24 21:01
是的,发烧友的那些自己主观上的所谓偏亮、偏暗,实际上就是不平衡的,不真实,就是虚假的电声失真。那么,真实的是什么呢。如果你确实很难判断是否真实,很简单,真实起码不会从头亮(或者暗)到完,真实一定是有明暗对比的。
当然,有人要说,录音本身就是不真实的。是的,但是录音的不真实是物理上的不真实,而精神上,或者说艺术上的真实,录音完全可以记录保留下来。难道我们买的唱片上没有记录着大师前辈们的艺术价值吗。很显然,我们的音响系统的任务就是去再现和还原之。发烧友,你做到了吗。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4-7-24 22:34
商人都认为有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为什么?为了钱也。这样才能卖出更多东西,而且建议你不断换机,调出自己喜欢的声音。
音响是极端私人化的东西?同样是商人的专用语言,你懂的。
十几年前到过广州海印电器城,从万元国产组合听到一套50万的组合,逛了7、8家音响店。50万的组合就是在昌业音响听的。都有一个相同的场面,卖音响的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试音音乐很少用古典乐,只有昌业音响试了古典乐。小伙子们文化程度都不高,广州人十几岁就出来做生意了,满嘴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这些小伙子现在也快40岁了,但是他们这十几年悟出音响的许多秘密吗?我看未必。即使悟到了,商人的本性,为了盈利,还是会瞒着消费者,慢慢吊胃口,直到消费者花够了钱再说小秘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7-25 08:05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4-7-25 08:09 编辑

他们的小秘密就是别买中国人的发烧器材,因为中国人不懂音乐,不能做好发烧器材。所以,发烧 必须进口,而且高价,过10万刚刚起步。哈哈。他倒忘记了,他也是中国人,怎么就能够用中国人不懂音乐的逻辑和理由去判断进口器材的“好”的。每次到老朱家听Egg和单拿音箱与老凌的音箱对比,我真的是感慨万千!Egg和单拿音箱简直就像机器人设计制作出来的,哪里有音乐的感情。希望老朱不会再造能够推好Egg和单拿音箱的功放梦。或者就让Egg和单拿音箱去给录音工作者工作所用吧。
作者: 章煜    时间: 2014-7-25 09:53
其实这个还是看理解吧,国人起步晚,缺少沉淀,BBC那些箱子卖了这么多年了,现在还有卖的,思奔达,雨后这些都是典型,跟钱没关系,国人的器材,不是没有好的,而是不多,需要去发掘,国内厂商急功近利的太多,一锤子买卖多了去了,做个2年找不到的还少?这个倒是跟钱有关了。所以还是多听多试,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怎么说,关我鸟事。听音乐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被器材,理念,一些杂碎的东西束缚,那是作死。所以好不好,自己知道就行,没有什么对的错的,喜欢的就是好的。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7-25 16:30
支持小章多听多试,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还将这样走下去。




欢迎光临 凌氏音响工作室 (http://lingsaudio.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