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音响工作室
标题:
转 李小沛老师《沛》又出新专辑啦!片名为《续》
[打印本页]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9-17 13:32
标题:
转 李小沛老师《沛》又出新专辑啦!片名为《续》
很早就已收到龙源唱片送来的《沛续》,因茶馆歇业查内鬼所以无法登陆发帖,迟来、迟来,歉意深深。拿到这张碟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沛》,要注意左下角的”续“字,如果taobao手抖一不小心拍到不带”续“的《沛》,那可要多付很多钞票。
与小沛老师在河粉面馆一别两年时间,再看到《沛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两年前闲聊中感受到老师对多点拾音技术的坚持,到如今《沛续》收录的《第一禅.古音稀声》中一曲《梅花三弄》提到的全息拾音理念。我从中感受到了老师的那份坚持与执着,这份精神力量也在不断的激励着我,这种力量潜移默化的对我形成影响让我受益匪浅。
在《沛续》中小沛老师特别为每首歌曲题写了录音评语,对喜好音响器材的发烧友及喜爱录音的朋友可谓字字真金。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管中窥豹从梅花三弄的全息拾音理念说起,在《沛续》的第七首《梅花三弄》录音师语:”一架古琴用多只话筒收录的录音,录音专业上的一种“全息”的拾音理念,这样不仅记录了我们通常从一个方向听到的古琴声音,同时还记录了从这个方向听不到的,但实际存在的那些声音。就像我们看朵花儿,看见了他的花蕊就看不见花瓣的背面一样......"
我们今天能在《沛续》中去感受全息录音带来的不同听感,就不得不提到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电气录音时代。可能很多现代发烧友对电气录音没有建立过认识概念,也许能有一些人说出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简单工作原理,但没有深入了解在那个时期艺术家与发明家如何艰难记录声音的过程,就不会对今天录音技术发达至几乎听如目睹的境界充满敬畏!
电气录音的开创者并非爱迪生,而爱迪生的伟大在于他用电气拾音方式记录了音乐!而自从那一刻起,人类对拾音技术的不断追求便从未停止过。在那个材料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尝试了蜡桶锡箔、钢丝、腊盘、纸卡蜡桶等多种形式的记录方式,但能记录的有效音乐信息却少之又少。在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假设有先进的录音设备对他们的演奏加以记录,我想对后人将是莫大的帮助。冥冥之中万物自有天定,在当时很多大师拒绝将自己的演奏录制到留声机中,他们中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扭曲的声音对自己的演奏是一种亵渎拒绝录音。另一个因素是电气录音需要很高的拾取音量才能将声音记录下来,一些人声及弱音乐器根本没办法记录。(那时人类还未拥有动圈麦克及放大器,声音拾取依靠一只类似与手摇留声机的大喇叭。)在浪漫主义演奏大师李斯特的晚年,电气留声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但一生追求完美大师拒绝录音,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电气时代还有一件更让人扼腕的事情,因为爱迪生的实验室大火,毁掉了当时近1/3的录音资料,那些资料多是名家演奏十分珍贵。
走过电气时代,人们步入单声道模拟录音时代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因为只有一条音轨,记录声像不够宽,没有立体声的定位感。而且受制于录音器材的性能,记录频响也很窄。在没有出现磁带录音机之前,所有录音哟一气呵成要求演奏家绝不能出错,必须一次完成。新加坡著名音响评论家、口琴演奏家林子贤先生,曾经在家电论坛盛赞那些古董录音资料及模拟时代进录音棚的演奏大师,现在想起他所言的确非常有道理。单声道录音时代的救世主,我所了解他是第一位使用多麦克录音并被载入史册的录音师。他就是大名鼎鼎的DECCA TREE的缔造者威尔金森。上天总是将我们打入冷宫后,又给我们一丝希望。DECCA TREE的多麦克技术成为单声道录音时代的一大亮点,它利用三只麦克不同方向的架设方式来拓宽声像,这种方法要比同时期的单麦克录音作品在声音表现上更为宏大,对空间内有效声音信息量的记录更多。而到了立体声时代,威尔金森又在DECCA TREE的基础上加了两只舷外麦克。他对录音行业的影响意义深远,包括DG公司推出的的4D技术,采用多麦克风对演奏家进行声像定位的技术,无不得益于多麦克组合的合理运用,从而重现栩栩如生的演奏现场。
在《沛续》的《梅花三弄》中,李小沛老师特别提到的“全息录音”,也是采用多麦克组合的合理运用创造出更具现场感的演奏。而在我听来,小沛老师所采用的方法比DG公司录制穆特小提琴更加有难度。有过古琴现场聆听经历的人会知道,古琴有很多弱音表现会被环境声淹没,聆听古琴的距离不同声音差别很大,有些环境中一米与两米几乎是天地之差。另外,我们老祖宗的人文追求与西方不同,所以这件古老的乐器秉承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优秀特质,而有优点也必然有缺点,古琴声音小、受环境制约大等问题就为录音带来的极大麻烦。古琴作为自娱型乐器,最好的聆听方式是与龚一老师面面相坐,他老人家抚琴你来饮茶。听古琴除亲自演奏外,最好的比例是这种。在《沛续》中的这曲《梅花三弄》就有与龚一大师近距离面面相坐之感。一架琴,演奏家所听到的内容,听众也全部听到。演奏家可以带着我们神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而创造这种奇特感觉的是李小沛的“全息录音”方法。而且他克服了全息录音中,噪声干涉大,声音平衡度难以掌控等突出的问题,让我们得以在迈向高保真的道路上更近一步。
例数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一篇文章之篇幅显然太短,只能以偏概全略作简介。不过我相信那些真正追求音乐与音响乐趣的人们,一定会从中汲取到有价值的信息。李小沛用《续》给我们带来的很多新意用心体会,我也更希望大家听到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他们的心声。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9-17 17:12
录音是一门艺术啊。我们发烧友的放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欢迎光临 凌氏音响工作室 (http://lingsaudio.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